玉:石头到玉器再到文化(二)

日期:2009-08-01     作者:古方  

71112

    解读出土玉器
 
    中国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最为发达。红山文化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地区。红山文化玉器大多通体磨光,采用圆雕、浮雕、透雕、钻孔、线刻等技法制成,器形有玉猪龙、勾云形佩、玉箍形器等。

    玉器风格质朴而豪放,突出特点是对各种动物形象特殊的艺术概括,讲求神似和准确的对称感。多数玉饰边缘磨成似刃的锐角,在玉面上细加研磨表现出的浅凹槽纹路,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感。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器形有三叉形冠饰、玉戚、玉璧和玉琮。

    良渚文化的许多玉器上,都雕刻有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像,它与玉器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行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其设计与制作应是在巫术的冲动和宗教信仰的驱使下进行的。
 
    商周时期,造型生动优美、数量最多的玉器莫过于各种动物形象的玉雕。这些玉雕既有平雕的,也有圆雕的,琢刻精致,题材新颖多样,写实性强,姿态活泼,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在一些玉雕上,往往钻有小孔,可供佩带,是随身的装饰品;另一些玉雕的下部有较大的孔眼和长方形凹槽,可供插嵌;还有一些玉雕既可佩带,又可镶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这些小巧玲珑的玉雕动物,为我们了解商周艺术打开了一扇窗口。由于动物形玉雕主要用于佩带和观赏,具有装饰功能,所以它在构思上脱离了当时礼制性玉器思想意识的束缚,成为玉工们摆脱神秘的艺术色彩,抒发对自然美好形象向往感情的一块小天地。

    玉工们在日常细心观察自然界飞禽走兽的各种神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琢制技术,雕刻出一件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禽兽,向我们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写实的玉雕的主题有猛兽家畜类、飞禽类、水禽类和昆虫类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玉器的功能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非常重视礼制,对于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他强调玉器的内在美,以及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由于儒家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统治的主导思想,因此孔子论玉对后世玉器体系的理念化影响也最大。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使佩玉制度化;因而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古人爱玉、崇玉的传统,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大大提升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器的工艺品时代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史前时代至汉代,其特点是玉器使用的制度化,纹饰充满神秘色彩以及造型上远离世俗。比如汉代完备的葬玉制度,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等等。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玉器风格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隋唐和宋代的玉器特点是以写实为主,颇富情趣,表现在作品题材上,则是出现了大量人物花鸟形象的玉雕和玉带饰。契丹族和女真族是我国北方的两个古老的民族,它们先后建立的辽国和金国,都成为威震一时的大漠草原上的帝国。契丹和女真都以狩猎放牧为主要经济活动,它们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民族特点,表现在玉器上就是其所特有的以鹘捉鹅为主题的“春水玉”和以山林虎鹿为主题的“秋山玉”。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最辉煌的时代,宫廷玉器是其代表,在数量、品种、加工技术、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其中清代乾隆朝是玉器制作的全盛时期。清代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子玉雕,它是利用天然玉料,随形设计雕刻,将自然界的山水、人物、亭阁浓缩在一块玉石上,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反映了自然美的本质。它是清乾隆年间扬州玉工开创的玉雕品种,代表了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其中最辉煌的作品是举世闻名的《大禹治水图》玉山。这座玉山重达7吨,耗时10年才完成,是中国玉雕史上最大的作品。
 
    自宋代以来,在皇家贵族、达官显宦和文人墨客中盛行一股玩赏古玩的风气。他们广为罗致秦汉、三代甚至更古的器物,作为珍爱之物收藏起来。明清时期,这种风气达到极盛,从皇室到民间,无不热衷于古物的搜集和玩赏,古玉亦成为玩赏物中的重要一类。但真正的古玉毕竟是后世无法再创作的东西,数量很有限,而玩赏者却日益增多,古玉交易也逐渐活跃。

    在这种背景下,仿古玉便应运而生了。仿古玉是模仿古代玉器和铜器式样加工碾琢的玉器。民间制作仿古玉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清宫廷制玉作坊则是为满足皇族玩赏的需要而制作仿古玉。仿古玉出现于宋而盛行于明清,特别是清代仿古玉的制造、销售、收藏、玩赏等,规模均达到高潮,其数量相当可观,各地博物馆、文物部门收藏较多,成为明清玉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玉器成为古玩——仿古玉器

    清代仿古玉器复杂多样,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出现过的玉器,都是刻意仿制的对象。仿制古玉首先要寻找与出土玉器相类似的玉料。因为古玉长期埋于地下,玉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浸蚀,而且有变色和骨化现象。民间多用带有斑点、绺道、瑕理的杂质玉或石质化重的劣质玉,颜色以杂色、石色和暗黄为主,以求达到乱真的效果。而宫廷仿古多用较纯的青玉和碧玉,采用人工沁色等方法仿古。

    汉唐以来的玉器,较精致者多以和田羊脂玉制作,因此清宫内仿古玉以脂玉为玉材的很多,而且制作也很精致。清代仿古玉做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染色,主要有琥珀色和血色两种。古玉长埋地下,受浸蚀后呈暗黄色,故以琥珀染玉以仿之。据古玩家称,墓葬中古玉受尸血浸蚀而变成暗红色,因此在仿古做旧时常染以赭红色。

    二是烤色,即用火烧成的颜色。主要为掩饰瑕绺和仿制土沁所形成的黄色斑块。三是利用玉皮色深质糙的特点仿制旧玉。四是用腻子做出假沁色,有黑、赭、土黄等。仿古玉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当时经济、文化条件相联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貌。玉工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智慧和技巧,制作出有着古色古香隽永格调的古玉。因此,仿古玉在中国玉器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地位。
  
    链接:君子佩玉
 
    古人赏玉不仅在于把玩,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功用,佩玉能使人的行为举止有节度、高雅。原来,古人服饰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有丝绳系连着。上端是一枚孤形的玉叫珩,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圆形的玉叫璜,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做琚和,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撞,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如果佩玉之人的行为举止过于夸张激烈,那么冲牙与两璜之间的相撞之声将不再是悦耳动听,而是杂乱无章。因此,雕制精巧的玉器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显示出佩戴者的品格。“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为古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礼俗。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传承海派玉雕 谱写美玉新篇——海派玉雕师彭正和专访

下一篇:收藏玉器首要重玉材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