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尔岱寻源---杨伯达考察密尔岱矿纪实

日期:2005-09-07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作者:田力  

30222

    今年78岁的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会长杨伯达老先生,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观摩了上万件清代皇家收藏的和田玉器,被其温润莹泽的质地美、精美绝伦的工艺以及出神入化的艺术美深深的所吸引,也从此开始了对中国和田玉的潜心研究、并著书阐述推广。


杨伯达老先生的新疆行

    丛1990年开始,杨伯达老先生多次往返于新疆的乌鲁木齐、喀什、和田、叶尔羌、且末、库尔勒等地考察,并协商筹办“中国和田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到现在新疆已成功举办了四次和田玉文化研讨会,2001年8月在且末、2002年9月在和田、2004年8月在乌鲁木齐、2005年8月14日在和田。杨老为弘扬中国和田玉文化,力推和田玉为国石候选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加完8月15日的“中国新疆第二届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后,78岁高龄的杨伯达老先生又在和田地区国土资源局、中国和田玉网和新疆白玉坊玉器公司有关领导和负责人陪同下奔赴新疆叶城和莎车一带,深入考察了位于叶城县棋盘河上游密尔岱玉矿,为古玉珍品寻根究源。珍藏于故宫博物馆上万件清代皇家珍藏的玉器、特别是陈列在珍宝馆的《大禹治水图》玉雕的所用玉料出自密尔岱玉矿。


杨老同陪同的考察人员在棋盘河上游合影

 
       密尔岱山在叶城县境棋盘河上游的支流汗亚依克河西岸,海拔3656米。据记载,山上有8个古代遗留的采玉矿坑,坑内有水。据说,有水的矿坑内产的玉石质量较好。矿坑周围有古代采玉者的生活遗迹,1990年曾有人在此拾到“乾隆通宝”数十枚。
    密尔岱山自古盛产美玉。《汉书·西域传》曾有“子合地出玉石”的记载。《水经注》也说“莎车有铁山出青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椿园所著的《西域闻见录》写道:“去叶尔羌380里有山曰木尔台塔班(塔班亦作达板,回言山也)遍山皆玉,玉色不同。
    乾隆年间在密尔岱山有6次大的采玉活动,所采玉料均为玉磬料。
    玉磬形如曲尺,宽约20厘米,边长约40厘米,上雕双龙吸珠图画和篆文,各律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  


玉 磬


    《西域水道记》还记载了乾隆年间采自密尔岱山的3块特大玉料的资料;
    “其年有进密尔岱玉三:前者青,重万斤;次者葱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余斤,辇至喀喇沙,以其劳人罢之。余经乌沙克塔勒(回语“无沙克”小也,“塔勒”柳条也。军台在喀喇沙尔城北二百二十里),土人导余至驿站东北观之,半没尘壤,出地者高二尺”。
    3块特大玉料仅最重的一块青玉送到北京。运送青玉时,从密尔岱到棋盘河同叶尔羌河汇合处其木墩的一段山路,都是冬季在冰上用铁撬车以牦牛拖拉。此后,用铁制大车运输,车上加铜扶把,前面用100多匹马拉,后面有数十民夫推。冬天以水泼地结成冰道拽运。用整整3年时间,行程万里,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运到北京。此后,再从北京沿京杭大运河用船运到扬州,在那里用了6年时间,花费了十几万个工雕成《大禹治水图》玉雕。后来运回北京,安放在紫禁城乐寿堂内(即今珍宝馆)


《大禹治水图》玉雕

 

    此次杨老的考察行程历时三天,在叶城县国土资源局领导和叶城玉石矿业公司冷文新矿长的带领下,分别考察了位于昆仑山西段的叶城、莎车县的密尔岱、血亚诺特、要隆等玉石矿的开采和资源分布情况。分析了各矿点的玉料质地,采集了各矿点的玉石矿样,拍摄了不少照片已做对比研究。考察行程的同时还与当地的采玉人进行交流座谈,了解了各种玉料的利用情况和采玉人的艰辛历程。


在叶城县国土资源局展厅观看玉矿分布沙盘


在叶城县政府会议室观看玉矿分布地图


杨老认真观察玉料


拍摄玉石图片


这是一块“山流水”料


与采矿人合影


在叶城矿业办公室与冷矿长座谈


与矿长分析玉料


这是“玉”吗?


与采玉人座谈

    考察中杨伯达老先生对每块玉料都是认真仔细的观察询问一些问题,不疏漏每个细节。杨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令大家深感敬佩。杨老虽78岁高龄,但思维敏捷,精神状况也非常好,考察几千里的行车颠簸没有感到丝毫的不适。在这里中国和田玉网祝愿杨老健康长寿,感谢杨老为弘扬中国和田玉文化和新疆和田玉产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原创,版权所有。未经需可,不得转载。媒体转载请联系info@chinajade.cn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昆仑采玉人---美玉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书刊消息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