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鉴别

日期:2008-03-31     作者:刘道荣 王玉民 崔文智  

43385

点击这里 在线阅读本文章的《玉界》电子杂志版
本文章来自《玉界》第四期,《玉界》由中国和田玉网制作,新浪网联合发行。
>>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本文章的电子杂志版
>> 点击这里进入《玉界》电子杂志专题页

    古玉投资最大的难点在于鉴定新旧和真伪。
    新旧玉器的特征:由于旧玉器流传多年,边角会产生小腐蚀点,长时间的手汗把玩,这些腐蚀点变黄或变红,边角的腐蚀带着残迹,手一触摸没有锋利的尖角,手感自然、舒适,残痕过渡也十分自然。新玉有用工具做出的边角的残痕,有锋利的尖角,触摸时会有明显的扎手之感。
    工艺上的区别:旧玉的加工是人工琢磨出来的,弧线非常流畅,阴线宽窄若一,深浅一致,线边平整无崩裂,外观温润舒适。而目前新制作的玉器,线条过渡不均匀,深浅不一致,以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的痕迹。
    本质区别:旧玉多有润感觉,玉质极好。玉可分为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几大类。白玉为上品,产于我国新疆和田。而现代制作的新玉器由于用上等的白玉成本昂贵,一般都用青白玉,边角料或其他地方玉,有的用化学合成品代用,因而造成市场上鱼目混珠。鉴定古玉主要是对玉质和制造年代的鉴别,两者之中,鉴别制造年代更难一些。因为一些作伪者挖空心思,方法之多,技术之高,令人难以判断。
    古玉作旧早在北宋就有,清代和民国达到鼎盛。据记载,玉器作旧的主要方法有: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称为“伪石灰玉”;把活羊腿割开,置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丝,称为“羊玉”;用乌梅水煮质地松软的玉,冒充水坑玉;将玉器用铁屑拌之,用热醋浇之,埋土经数月取出,宛如古玉。还有很多种方法。
    古玉作伪在现代,使用高科技手法更是层出不穷,作伪者常常使用氢氟酸进行强化处理,但只能腐蚀表面,不能沁入内里。经化学处理过的假玉器,是不能收藏的,因其对人体有害,严重的可以致使人的中枢神经受损。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物市场开放后,假古玉的制作呈泛滥之势。有的在器物做成后侵色、染色,或涂抹红土色、黄土色,以假冒出土物;有的把纹饰做得模糊,或故意伤缺一处;所以,古玉器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基本的辨伪技术。
    鉴定古代玉器要通过对古玉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玉质、器型、纹饰、工艺特点等的比较归纳,同时还要把该玉器同处时代的古玉特点仔细比较后方可断代。玉器的断代是确定某件玉器的年代,而辨伪除确定年代外,更主要的是要确定物品是否是真品。辨伪主要方法如下:
    掌握玉器断代技术,必须从玉料、形状或纹饰等方面来找出伪作的破绽:
    1、从玉质上辨伪,古代玉器特别是商代以来玉器,凡贵重器物,都是用优质玉料,如和田玉、南阳玉等,如用次的玉料来制作,就很可能是假货。
    2、从浸色上辨伪,伪造古玉者为达到古色效果,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但这都表现在玉器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3、纹饰上辨伪,伪造假玉器者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素面旧玉器上加刻纹饰以求高价出售。但因其雕琢纹饰与玉器非同一时代,故其刻纹处与没有刻纹表面沁色和新旧程度是不同的,即雕琢纹饰处色新,而原器未刻表面色旧。
    古玉的沁色是鉴别古玉的重要标志,为此许多古玉制假者往往先制作沁色,让人以为玉有沁就是古玉,何为古玉?古代玉器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受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各种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色变,被称为沁色。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仿古者为达到以假乱真,往往人工仿沁。仿沁也在北宋时初现,及至明清,仿沁的手法各种各样,极难辨认。
    但凡出土或传世的古玉真品,光泽如新者极其罕见,其上多带有一种非人为造成的沁色,因为它的沁色丰富多彩、绚丽斑斓,故而为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考古学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把握一些玉器受沁规律的,这主要应从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几方面来验证。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势西高北东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碱性。反之,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对玉器的腐蚀和色变不尽相同。同理,以北纬32度为界,南温北寒,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葬环境是古玉各种色沁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新石器时代,入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侵染了朱砂并深入玉器内部,美其名曰“宝石红”、“孩儿面”。其余例如铜沁、朱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
    葬具中的棺一般为石质和木制的,石棺耐用但其封闭不严,故细泥沙水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木制棺椁是用榫齿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制葬具,即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在古玉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的一面则基本无沁。
    绚丽的沁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开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的,而经常有卖得高价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综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鉴赏古玉的核心之一,也是仿制古玉的关键,真假之辨却无非只在玉器的“自然”方面审视。这需要多看书、多看物、多请教、多思考才能掌握要领。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样必会有所收获和提高。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一个采玉人18年的艰辛岁月―“大侠”柯长林专访

下一篇:中国玉雕作品的意境之美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