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情归和田玉——中国玉雕大师马学武专访

日期:2008-04-30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16571

    和田玉是祖先留给世人的无价之宝,因为它不仅仅是国宝,更是一种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文化。
    与和田玉相见、相识、相知,决定了中国玉雕大师马学武一生的命运,
    马学武说,缘分有两种含义。一种缘分是:如果你觉得缘分是上天注定的,你的一生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而另一种缘分呢,就是自己把握,自己追求。
    在30多年的艺术创作道路上,马学武与和田玉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和田玉也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经历了种种坎坷和挫折后,他对和田玉的那份执着依旧不减,并且愈加强烈……
 
    从苦学技艺到独自创业

    马学武儿时就特别喜欢用泥巴捏小猫小狗,或是用铁丝做个玩具手枪什么的。同学中属他的手最巧,做什么像什么。他还喜欢在本子上画个小人或者花花草草之类的,而且很生动。
    14岁时,大概父亲觉得这个“画迷”儿子已经“不可救药”了吧,便把他送到玉雕厂当学徒,说是学一门今后养家糊口的手艺。
    刚进玉雕厂,马学武便非常幸运地师从著名玉雕大师韩文良先生。
   “韩老艺人是最受大家尊敬的权威,买料的是他,切料的也是他,练就了一双看料的特殊眼力。”
    跟随韩文良,马学武得到了“宫廷派”玉雕艺术注重造型、色润形美的真传。
    聪明伶俐而勤奋刻苦的马学武,很快干出了名堂:第一次独自完成的“香炉”,就备受老师傅们的赞赏;第一次参加全厂玉雕大赛,就获得了炉瓶项目第一名;厂子实行计件工资,他月月“拿钱”是第一……
    20世纪80年代,马学武在新疆玉雕界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但此时,他却不安分了……
   “在厂里干,过来过去都是照‘计划’玩活,没有发挥想象的自由,再者,让你做的玉件,都是一成不变的老样子,连大小、尺寸也是卡死的。久而久之,感觉手底下就‘机械化’了。”
    虽然并不清楚玉雕业的前景如何,但出于对玉雕的热爱,马学武决定自己办厂,自己雕琢,自己销售。
    1982年,由马学武一手创办的“乌鲁木齐市玉宝工艺厂”开业了。因为是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家做玉的“个体户”,名声很快就传出去了。除了本地和外地客人,香港、台湾等地的同胞,甚至日本的客商也多了起来。
    1998年下半年,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马学武将工厂的名称更名为新疆玉龙玉器公司,并对公司进行了“脱胎换骨”地变革,作品的设计理念、工艺设备、厂容店貌都有了质的提升。1997年,在香港回归前夕,马学武大刀阔斧整合资源、革新观念,创建了“新疆白玉城”这一专业化市场。
    在当时,这是全国唯一一家集玉石原料收购、销售以及玉雕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紧接着,他一鼓作气,在新疆白玉城原有玉雕工艺品厂、玉雕工艺品销售中心的基础上, 成立了新疆和田玉技术培训学校、新疆和田玉文化艺术研究院。
   “长期以来,玉雕在中国形成南北两大派别:北派风格趋向于端庄正统,南派风格趋向于细腻婉转。而作为原料产地的新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作品缺乏地方特色,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众多厂家只好拿原料在外省市加工,新疆处于‘手捧金碗乞求人’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多年的探索中,马学武产生了创立“新派”玉雕的想法。在他看来,“新派”玉雕创作应大气、粗犷,能反映新疆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地貌,表现出新疆大漠孤烟、瀚海雪山的风情。
    马学武说,成立和田玉文化艺术研究院的目的,就是对创立新疆玉雕流派的诸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聘请内地玉雕界大师和玉石界友人来疆共同研究新疆和田玉。
    “当然,我还有一点‘私心’,就是想通过这个平台给自己的肚子里多装点墨水,给脑袋瓜开开窍。”

   让和田玉‘苏醒’  并赋予它灵性
 
    在玉雕创作这条道路上,马学武孜孜不倦的探索着,他所创作的玉雕作品也屡获各种大奖。
    业内人士认为,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马学武的玉雕创作充分展现了和田玉天然的石质美,尽力突出其柔韧性和油润性,通过艺术加工得以升华,作品既不失和田玉天然魅力和神韵,又使其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此,马学武谦虚地说,30年前自己并不明白和田玉,直到30年后才真正了解和田玉的内涵。
    他说,玉雕者技艺的高低、情致的雅俗,底蕴的深浅、眼界的宽窄,乃至审美趋向、经验积累,都是决定玉器品质的重要因素。一件优秀的玉器作品是雕玉者综合素质与水平的结晶。
    “和田玉的雕琢手法要遵照因料施艺,挖脏掖绺,俏色巧作,化瑕为美的原则,尽量突出和田玉天然的美,雕物而现意境,显示大气、刚劲的特质和生命感。在进行和田玉雕艺术创作时,要以鲜活、动感、自然为主,才能体现和田玉的生命感。有生命才有沟通。人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僵硬的城市里,一切活动都被严重的格式化。因此,我脑子里一直在构思如何在设计方面让和田玉‘苏醒’,赋予它灵性。”
    近几年来,马学武的玉雕创作,无论从题材还是设计上都非常大胆,如《和田玉女》、《孕育》等作品,完全颠覆了观赏者对传统玉雕的印象。
    对于创新,马学武有着自己的认识。
    “新疆著名作家周涛曾给我说过一句话: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好。我们知道,传统的玉雕作品的寓意有不少如‘年年有余’、‘马上封侯’等等,这些寓意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如今,时间已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沟通与融合,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为丰富,视野更为开阔。因此,玉雕创作的思维和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玉雕作品的寓意应有新意,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学武表示,作为当代的玉雕艺人,应该抓住古人留下来的丰富的题材和文化遗产,进行发扬和创新,既要“吃老本”还要立新“功”,不断提高玉雕产品的艺术价值。

    把和田玉文化发扬光大
 
    钟情于玉雕艺术、痴迷于和田玉的马学武,心存一个神圣的夙愿——建立一座“新疆和田玉博物馆”。
    由于常年奔波于新疆各地,尤其是南疆地区,让马学武对“玉石之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玉石之路”不仅为此后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也是新疆和田玉在中华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历史见证。
   “我老是在想,和田玉出在新疆,‘玉石之路’又是新疆人最早走出来的,新疆怎么能没有和田玉博物馆呢?要认识新疆,要了解新疆的文化,去走走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就能有所感悟,那是两本博大精深的书。” 
    在马学武的憧憬中,“新疆和田玉博物馆”不仅能够展现出中国和田玉沧桑厚重、博大精深的历史脉络,同时还能让人零距离观察与研究和田玉雕艺术作品。
   博物馆的建设资金投入巨大,展品收藏不易,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在新疆个人力量兴办的博物馆几乎是凤毛麟角。而马学武身上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认准的事一定要做成。
   “2006年5月,有关政府部门批复了我递交的建立新疆和田玉博物馆的申请书。我马上作出决定:2006年7月26日,博物馆开业。”
    要在短短两个月内建设一座博物馆,谈何容易!
    为了心中的梦想,马学武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那些日子,真是忙得饭菜塞进嘴里不知道什么味,跑出去办事一上车就打呼噜,没有白天晚上的概念。”
  两个月后,新疆和田玉博物馆如期开馆了。博物馆除展示古代、近代玉器、现代玉器、不同质地的和田玉及采玉器械外,还现场演示传统制玉过程、现代制玉流程以及老师傅手工雕琢玉器过程。
    一进展厅,观者就可以尽览一幅和田玉分布图,辅以和田玉原产地采集的璞玉,展现从塔什库尔干向东经叶城、皮山、和田、于田到且末、若羌一线,东西长1100余公里的和田玉产地、遗址以及沿途风光特色。
  博物馆的整体色彩,以凝重粗砺的红泥色为主,反映了玉石文化的悠久历史,使人不禁联想起“玉石之路”的艰辛与沧桑。而展台、展柜的装潢清新典雅,以凸显和田玉艺术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气质。
   “和田玉博物馆应该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浓缩玉石之路于一室,融会文化艺术为一体,是打开和田玉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是世界了解中国和田玉文化的一个窗口。”
    和田玉业内人士认为,马学武的这一创举,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和田玉历史文化中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马学武深情地说,和田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因为他不仅仅是一种玉石,更是一种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田玉原料又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所以,无论从哪一点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第五期《玉界》电子杂志出炉

下一篇:玉中有灵 我自取之——访中国玉雕大师洪新华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